

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,欢迎点击右上方“关注”。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,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1951年年末,我军在朝鲜战场上进入了非常艰难的阶段,美军突然改变打法。
对方丝毫不计较浪费多少炸弹,毫无战术地发疯般派出大量飞机狂轰滥炸,给我军造成许多伤亡,志愿军迟迟无法向南推进。
彭老总把情况报告给了中央,毛主席紧急召开作战会议。
正当大家都在苦思冥想对策的时候,毛主席镇定地说道:“让王耀南去朝鲜,他一定能够搞定。”
于是中央一纸调令,王耀南被派到了朝鲜,我军很快反败为胜,美军不仅飞机不再嚣张,而且地面部队在伤亡几千人之后落荒而逃。
美军为何会突然改变打法进行疯狂轰炸?王耀南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,能让我军很快转败为胜?
“让王耀南去朝鲜”
1950年我国组成志愿军抗美援朝,进入朝鲜后先陆续发起了五次战役,把美军打得溃不成军、连连后撤。
美国士兵因为过度依赖武器装备,被称为一帮“少爷兵”。
在五次战役中被我军打惨之后,麦克阿瑟最终认识到其部队作战意志确实薄弱。
于是他们又开始发挥“少爷”专长,调来大量飞机坦克等先进的武器装备,不仅对我军的运输补给线进行轮番轰炸,而且对我军的前线阵地展开狂轰滥炸。
在美军的炮火之中,我军许多战士倒下牺牲,这一情况让彭老总感到十分心疼,马上把情况报告给了北京的毛主席。
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,立即召开了作战会议,在会上毛主席指着作战地图说道:
“南朝鲜首都汉城附近有一个马良山,只要我们能拿下这座山,并死死守住,就能对敌人造成巨大威胁,到那时候敌军就会主动提出谈判。”
但是拿下马良山并死守住它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。
有人说道:“就算我们拿下这座山,在守它的时候也会遭到敌军的猛烈轰炸,部队恐怕会有很大伤亡,并且可能失守。”
毛主席思考片刻说道:“那我们就想办法守住它的同时,躲避轰炸,避敌锋芒,要想做到也不难,让王耀南去朝鲜,他一定能搞定!”
主席所说的王耀南是何许人也?他有什么巨大本领能够让部队守住一座大山的同时避免遭到轰炸?
先来简单看看王耀南这个人。
此人1911年出生在江西萍乡,出生这一年正好是辛亥革命的一年,伴着辛亥革命的隆隆大炮声,王耀南出生在一个鞭炮作坊家庭。
祖上几辈人都是做鞭炮的能手,王耀南也自然从父亲那里学来了这门技术,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炸药王。
那这门技术和志愿军躲避轰炸有什么关系呢?关键在于王耀南长大后的辉煌经历。
长大之后王耀南参加革命,首先凭借娴熟的炸药技术,成为了一名工兵。
当时红军队伍里缺乏精通爆破的工兵,王耀南自然是部队里的香饽饽。
只要遇到需要炸碉堡、炸坦克、炸阵地的时候,就有战士保护着他来到现场,在枪林弹雨中制定爆破方案。
每次王耀南的一声炸药响,多么坚固的敌军壁垒都灰飞烟灭。
早年间秋收起义的时候,他就是毛主席手下的兵。
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,从反“围剿”到红军长征,王耀南身经百战,爆破无数,许多战斗中促成胜利的关键爆破,都有他的功劳,他成了红军中名副其实的爆破王。
做工兵干爆破久了之后,王耀南也接触了不少土木工程,经过刻苦钻研,又学会了许多挖坑道、架木桥、埋地雷的技术,从“爆破王”变成了全能型的“工兵王”。
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遇山开道,遇水架桥,许多重大战役的工程任务都是由他带人完成,久而久之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认识他。
如果要问这么多年来他究竟立过多少次功,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清楚。
而要想具体了解他在我军中起到的作用有多大,简单的一个战争案例就可以说清。
这个案例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。
百团大战的最初发起人
许多人都知道,百团大战是彭老总指挥的,这没错,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,百团大战其实是王耀南意外发起的。
1940年5月,刘伯承带兵袭击日军占领的白晋铁路。
除了干掉铁路沿线的日军部队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炸毁白晋铁路,让日军无法再用它运送物资和兵员。
炸铁路不是刘伯承专长,于是请来王耀南相助,王耀南仔细制定了爆破计划。
战斗打响后,刘伯承带兵解决日军,王耀南负责爆破,三下五除二就把白晋铁路炸得稀巴烂,部队撤退后,日军看着碎片空哀叹,久久都无法再把它修复。
这次炸毁白晋铁路的计划大获全胜,王耀南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炸毁规模更大的正太铁路。
正太铁路比白晋铁路长得多,除了长长的铁路之外,还有沿途多个火车站,王耀南反复研究之后,认为要想顺利炸毁正太铁路,至少需要18个团的掩护。
这下刘伯承陷入了沉默,他手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兵力,不过刘伯承决定发一封电报,把王耀南的计划报告给了彭老总。
彭老总看后连连称赞,拍板道:“就这么干,兵力我来想办法,让王耀南尽管准备。”
于是在彭老总的调动下,八路军十几个团的部队俏俏向正太铁路移动,随着彭老总一声令下,各部队同时发动总攻。
铁路沿线的日军毫无防备,被打得到处逃窜,趁此时机,王耀南马上执行起了规模浩大的爆破任务。
爆破过程中,日军火速从四面八方增援,还没等王耀南爆破完成。
八路军十几个团就已经和日军援兵打成一片,为了打赢日军,我军动用了各个地方的县大队、区小队,全部投入战斗。
一番紧张的操作之后,王耀南终于带人完成了爆破任务,但是我军与日军的战斗依然没有结束,反而愈演愈烈。
随着战斗规模的扩大,我军投入的兵力足足达到了20万人,整个华北大地上狼烟四起。
由于我军事先有准备,纵使武器装备落后,也把日军打得团团转。
战后据统计,我军出动的兵力相当于至少105个团级单位的人数,所以此战被称为“百团大战”,其中作为发起人的王耀南功不可没。
从这场百团大战中就足以看出王耀南在我军中发挥的重大作用,因此在抗美援朝进入到关键阶段之时,毛主席亲自决定,调王耀南入朝作战。
王耀南此行丝毫没有让中央失望。
坑道战术打得敌军人仰马翻
王耀南进入朝鲜后马上来到马良山勘察地形,勘察完地形之后马上带人开挖。
他根据地形设计出来的是一种六边形坑道,也就是由六条直线坑道连成一个六边形,然后连续挖出十几个这样的六边形坑道,并把所有的六边形连成一片。
这些坑道有的地方是露天的,有的地方不露天,这个根据地形来定。
坑道挖成之后,每个关键的坑道口派一个排的战士把守,每个排配备有轻重机枪,另外又调来许多门大炮,放在坑道周围的各个有利位置,所有的坑道、人和武器连成一张大网,只等敌军进入。
当时附近活跃的是英军和美军,他们发现我军进驻马良山之后,马上派飞机过来狂轰滥炸。
轰炸前我军战士全部躲进坑道,大多数人毫发未损,英军和美军以为我军已经被炸得四散而逃,便派步兵过来检查。
敌军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我军的坑道大网中,我军把握时机,立即出击,利用坑道的复杂地形,把第一波上来的敌军全部歼灭。
敌人意识到不妙,马上又增派援兵上来,我军的坑道像是收割机一样,很快又把第二批敌军收割掉。
随后是第三批、第四批,直到敌军指挥官意识到,不能再派兵上来了,否则会全军覆没。
这场马良山之战中,英军和美军一共伤亡4340人,而我军仅仅伤亡了数百人,王耀南再次立下大功。
与此同时,王耀南接下来还把坑道战术推广到志愿军全军,坑道里能够防空、防火、防水,改变了我军只能被动遭受轰炸的局面。
此后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得更加轻松,一直打到迫使武器精良的美军主动签订停战协议,我军取得最终胜利。
马良山一战使我军反败为胜,同时也给美军士兵留下了心理阴影。
一直到多年以后,经历过马良山作战的美军老兵每当回忆起那场战役,都还心存忌惮,说道:
“那就像是一场噩梦,我们根本就搞不清楚中国士兵是从哪里跑出来的,在坑道里我们无论走到哪里,都随时会遭到袭击,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去却无能为力。”
朝鲜战争结束后将士们凯旋而归,但功勋卓著的王耀南却因为长时间过度操劳,身体积累了不少问题。
抗美援朝结束后不久他病倒了,整整休养了五年才恢复过来,此后继续致力于工程兵建设。
结语
55年的授衔仪式上,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军衔,他一生为革命事业立下无数军功,我军许多高级将领都知道他,但他始终活得低调,从不在人前炫耀功劳。
他用自己过硬的工兵素养,独自撑起了我军工兵史的一片天,不知道多少战斗的胜利中凝结着他的汗水,而他自己永远默默站在大家背后,只在关键时候出现。
在1984年临终之前,他告诉家人,自己死后把遗体捐献给医疗系统用来做研究,为医学事业做贡献,其低调无私令人无不动容,其卓著功勋值得所有人铭记!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