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点娱乐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鼎点娱乐
  • 业务范围
  • 最新动态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关于鼎点娱乐你的位置:鼎点娱乐 > 关于鼎点娱乐 > 毛主席指导彭林刘粟打仗,发电数百封,为何对徐向前几乎一电不发
    毛主席指导彭林刘粟打仗,发电数百封,为何对徐向前几乎一电不发
    发布日期:2024-08-24 22:30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  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中创造过一个有意思的记录:毛主席对其发的电报最少。

    为什么这么说?

    我们可以对比着看看,解放战争中伟人对各大战场都保持着密切接触,从战略设计到战役指挥,甚至有些局部战场,比如西北方面,连筹粮、断敌粮道等后勤供应问题都会提出指导意见。

    笔者粗略统计过,解放战争中,伟人亲自起草(以收入《毛泽东军事文集》为标志)的电报共约900封,持续时间约1515天(时间向前延展至抗战刚刚结束时),平均约1.7天发一封电报,可见伟人工作强度之高。

    四大野战军接到的电报都在200封以上。华北军区略少一些,不到100封,还有一些零星发给琼崖等地的。

    徐向前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的身份,指挥解放山西的战役,理论上讲也应该经常接受伟人的指挥。

    但蹊跷的是,解放山西期间,电报数少到个位数。伟人有限几次直接给徐向前下令,话风也很欢乐,你打太原不要太早,怕惊动傅作义西逃……一定程度上讲,这不是什么战役指导。

    而真正涉及战役指导期间,也就是徐帅指挥晋南和晋中战役时,伟人几乎一电不发。

    出现这一奇观,原因是什么呢?

    一、练兵是徐帅专长

    有的人或许会说,伟人发电,一般都指向战略区的最高指挥员,或是各大中央局的党的领导人。徐帅只在晋冀鲁豫和华北军区当了副司令,不是一把手,发电自然少。

    这样解释,并不合理。

    伟人的电报,一般来说确实是给方面大员发的多,但是也会给一些担负重要任务的兵团或纵队一级的指挥员发电。

    比如1945年10月30日,邯郸战役进行期间,胡宗南发石家庄国军三个师的兵力南援邯郸,为了拖住胡部不使南援,伟人紧急向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发电,命令赵率6个团在胡宗南背后进行牵制作战。

    冀晋军区是晋察冀军区(聂荣臻麾下)的二级军区,伟人轻易不会直接指挥到这一级,但事情紧急也会直接指挥。

    至于伟人亲自起草电文,直接发给陈赓纵队的命令更是比比皆是。

    何况徐向前是大军区的副司令员呢!伟人直接命令之,是天经地义而且非常符合指挥原则的。

    所以只能从别的方面找原因。

    第一条原因就是徐向前在山西作战的特点。

    不同于其他大军区,徐帅1946年底到太行山,1947年7月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,他第一部要干的活儿,是从头调教部队,通俗点讲就是练兵。

    为啥呢?

    刘邓把晋冀鲁豫主力几乎全带走了。

    晋冀鲁豫野战军,之前共有一纵到十一纵共计10个野战纵队(没有五纵的番号)。

    另外还有太行、太岳、冀南、冀鲁豫、豫皖苏等5个军区,军区也有一些部队,但战斗力远远比不上刘伯承亲自编练出来的10个纵队。

    南下时,老窝只留下一个八纵和几个军区的部队,中原突围部队进行整编,编成十二纵。

    不仅主力野战军不多,成熟的野战军机关也全调走了,参谋长、政治部主任及其所属机关参谋人员都南下了。

    没主力,打不了硬仗,没成熟的参谋人员,指挥不了部队。

    徐向前来接手的,就是这样一个虚弱的摊子。

    徐向前敢毛遂自荐来,一是养病太久,离开最需要他的前线太久了,憋得难受。二是他在练兵方面有底气。黄埔出身的一大优势,就是懂基本军事理论,熟悉方法套路,善于从零开始调教部队。

    而且说实话,徐帅这方面的本事,并不亚于刘伯承元帅。

    徐向前到任之后,一练部队攻坚能力,二教机关参谋人员,三组织军区部队整编,提级为野战部队。

    练兵是全方位成体系的,让部队思想政治上听指挥,统一建制,抓好基本战术训练,建立完善的后勤供应体系。

    哪一样都不是说着完的,都需要足够的时间,充足的人力,成熟的运作体制,放在一般勤恳敬业的将军们来抓这样的事,没三个月到半年甚至一年时间,都不一定能建成规模。

    徐向前呢?根本没时间专门干这些事,他老人家一边组织部队整编整训,一边立即投入战斗了……统领着一帮地方武装(甚至是游击队水平),没有重武器,就开始攻城掠地……

    称那时的徐帅为老人家似乎有点不妥,毕竟当时才46岁,刚与黄杰同志结婚一年多,但实在对徐帅的智慧、本事佩服至极,所谓高山仰止,笔者看来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徐帅这样的不世名将。

    二、徐帅胆气足矣

    所以伟人不怎么给徐向前发电指导作战也属正常,大家去看看伟人的军事文稿集,大概都看出来,伟人虽然对建设根据地建设也非常重视,但很少就具体问题做出指示。

    一方面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伟人不可能对所有细节都关注到,都比前线将领更精通。这种时候,少说或不说,是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
    另一方面,就是出于对徐帅的信任,既然他能干好,何必再多此一举呢。

    徐向前到任后,所做的细节性工作无烦罗列,大家只看结果。

    冀晋鲁豫内线部队,新编了十三纵(太行军区剩余部队和华野一纵独立师)、十四纵(冀南军区剩余部队)、十五纵(太岳军区剩余部队)。

    这是徐向前一边指挥打仗,一边捎带手新组建的。其难度比其他大区相去不可以道理计啊!以华野为例,华野雄兵三四十万,如此强大的兵力,粟裕其实完全不需要费心,后方征兵、整训等工作,有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这个大行家主持。

    东北同样,101只负责前方指挥作战,编练二线兵团有罗帅一手操持,后方供应和地方工作有高、彭、陶等高手大家。

    唯独山西是这样的局面,打仗与建设并行,两手抓,两手硬。

    不唯如此,徐向前还敢以新组建的部队五万余人,去围攻阎锡山重兵驻守的临汾城。

    临汾在汾河东岸的一个大土坡上,西为主城,东设城关,有城墙分别环连,内高外低,东高西低,状似卧牛,故有“卧牛城”之称。

    阎锡山把同蒲铁路通车后,临汾便成为了晋南的公路、铁路交通枢纽,既是晋南地区最大的城市,又是著名的军事要地。

    最初此城为胡宗南所据,胡宗南的整编30师在此驻扎,有逐步蚕食山西之意。1947年冬,徐向前指挥数万地方武装拿下运城,胡宗南心胆皆惊,蒋介石怕徐向前突然加入西北战场,便想出一条驱虎吞狼之计,把临汾划归阎锡山晋军把守。

    阎锡山见饵即吞,派兵前来协防。至徐向前发兵围攻临汾时,城内守军有阎锡山的第66师和6个保安团、2个补训团,胡宗南的整编第30师第30旅和第27旅炮兵营等部,总兵力2.5万人,且武器装备比较精良,并配有各种火炮590余门。

    守军总指挥梁培璜,是阎锡山部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武装部队总指挥。

    试问,以5万没有重武器、没有攻坚打援经验的次等部队,去打敌人完备森严、占据绝对地利的坚城,谁有这样的胆气?

    但徐帅就有。

    当年2月围城之时,徐向前经过侦察判断,就向中央报告,临汾城一定能打得下。

    凭的什么?从现有史料中我们找不出太多直接证据。历来敌我相争,拼的无非是硬实力和软实力,硬实力是指兵力、防守设施、粮弹等项,软实力则是战略战术、战斗精神、自信心、纪律性等。

    以笔者鄙陋的军事知识,徐向前当年之所以这样胆大,大概是看出国军系由阎、胡两部组成,日久必生嫌隙,这是我军可乘之机。

    从何处看出呢?48年3月初胡宗南一度想用飞机把30旅运走,飞机已运走敌旅长尹瀛舟和一个营的人。徐向前立即指挥八纵夺占临汾飞机场,防止敌人再运走。什么考虑呢?一方面是防止胡宗南再往西北战场投入兵力,减轻彭总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大概就是通过围困,使阎胡两军的矛盾扩大化。

    后来果真就是如此,梁培璜指挥不动30旅,分派兵力防守城垣,只能把晋军派出去,30旅坐在城中看热闹,导致晋军怨声载道。

    徐向前围城72天后才将城池攻破。期间利用手中仅有的5.3万人,居然又有攻城兵力,又有打援兵力,5万多人打出十几万人的声势和效果,以至于阎锡山怀疑是不是刘伯承派回一些主力助战。

    兵不在多,在调遣也。古人斯言,诚不我欺。

    三、创造性的晋中大胜

    临汾战役由于阎锡山部队采取龟缩战术,据城死守,我军进攻速度非常慢。徐向前不得不采取正规的阵地进攻战术,一点一点进攻城垣。

    期间采取了炮击、穴地、堑壕等多种战术,攻城部队大多是刚从军区部队升级上来的,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专业性非常强的战术?就是徐向前带着他那只有10几个人的参谋部一点点教出来的。

    这是我军解放战争中首例正儿八经的攻坚战,几乎可称为范例。

    伟人事前没有任何指导,大概对这几万次等主力根本不抱攻城的希望。但竟然打成如此彻底的胜利,伟人非常兴奋,印象非常深刻。

    攻城胜利后13天,东北野战军围攻长春时遭遇一定失利,伟人在致林罗刘的电报中不吝赞美地援引临汾战役的成功范例,鼓励东野加劲攻城,这篇将近500字的电报,临汾战役部分占了五分之一。

    临汾战役胜利结束之后,徐向前认为阎锡山之气已夺,当趁势打铁。于是不顾部队连续作战,立即向中央建议发动晋中战役。中央考虑到部队比较疲劳,提出歼敌1-2个师即可。但徐向前保证,歼敌目标可扩大为4-6个师。

    此时阎锡山军队仍有13万人。以少打多,还要吃掉人家6个师,凭什么啊!

    伟人对晋中战役保持了谨慎,仍然没有出手干预,没做任何指示。潜台词就是按徐向前自己的筹划打吧。

    徐向前采取的策略,概括起来有两条:

    第一,故意示弱,诱使太原晋军出城作战,而后各个击破之。

    第二,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配置,做出处处皆我的假像,使晋军无法摸清我之虚实。

    6月初,徐向前指挥部队在风陵渡口造船征粮练兵,命令一小股部队作出一副渡河开赴西北战场的样子。

    阎锡山果然中计,为了迅速吞掉这支小部队,派出一支闪击兵团,由34军军长高倬之率领,向黄河渡口攻击前进。

    既然敌人来了,那就包围歼灭吧?不忙,徐向前绕了个弯,敌人在西,他却乘机率主力向东,接连拿下缺乏重兵防守的平遥、介休、祁县三城。

    平介祁三城距离太原已经非常近,阎锡山怕太原有失,急令闪击兵团赶紧撤回太原。高倬之气急败坏地丢下我军偏师,顾头不顾腚地分路往东急窜。徐向前要的就是敌人来回乱窜。他迅速集结主力布下口袋阵,在平遥围住阎锡山的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,该部晋军阵亡3000余人、被俘4000余人。随后,我军另一部主力又包围歼灭暂编19军的两个团3000余人。

    此役后,徐向前再度调虎离山,率部进逼太原,诱使阎锡山派队出城反击。阎锡山果然命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暨晋省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,前出太原城南,统一指挥各部队反击徐向前。阎锡山吸取了亲训师分路进军被割歼的教训,令赵承绶指挥各军师紧靠铁路、密集行动,不给徐向前各个歼灭的机会。赵承绶龟缩于太原城南,迟迟不敢南下进击。

    徐向前步步南移,在不知不觉中诱使赵承受南进,待其离太原稍远,即派奇兵插入敌后,切断铁路线,赵承绶惊恐异常,率军北返。徐向前迅速集结全部主力,将赵承绶包围全歼,一仗灭其3万余人。

    晋中系列战役,徐向前共计消灭阎锡山部队9个师10余万人,超额完成目标。

    以寡克众,主动进攻,仗仗若在指掌间盘桓,徐帅何其神也!

    这样的打法,在各大战略区极少极少,想来只有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可与之媲美。

    晋中战役期间,伟人未向徐向前发一电。这样的神仙仗,这样神而明之的指挥员,还发什么电,只要徐向前正常发挥,试问国军有谁能敌之!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

    Powered by 鼎点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